家乡文化

六百年“海角甘泉”,延续灿烂历史文脉

  [日期:2023-05-15]   

    地下水的天然露头,人们称之为泉。泉是大自然赐给人类的一种宝贵水资源,它不仅给人类提供了理想的水源,同时还以独特的形貌、声色美化着大地,美化着人类的生活。泉来自于地下,凝天地精华而甘美晶莹,纳天地之声而叮咚作响,赏心悦目、沁人心脾,自然成为人类难以割舍的佳物。
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惠来县海角甘泉

      知县王玮还将神童苏福的独脚联雕刻在亭柱上,吸引了历代海内外的文人墨客、才子名士、文臣武将撰写下联。1927年,中国现代作家、历史学家、考古学家郭沫若在神泉镇居住生活,多次到海角甘泉游览,当年郭沫若来此地也特意为之沉吟良久,试图对上独脚联,却始终无法对上。十天后,郭沫若乘船转至香港,对这一段经历久久不能忘怀,后来,写下了《神泉》一文,以作纪念。直至今日,仍无人能对得上下联,神童苏福的上联也因此成为了神泉独特风景线。

    抗日战争期间,日军来犯,从海上登陆侵占神泉,在泉水中倒入二十多担咸盐,企图让当地居民无淡水可饮,神奇的是,泉水依然清甜可口并无半点咸味,完美印证了神童“抉取携而不竭任卤浸咸蒸独标平淡”的独脚联。
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甘泉亭内的《神泉亭塔碑记》

      水是泉文化灵魂、生而独知守其根

    水精神是水的灵气,水是泉文化的灵魂,这是由水精神的特性决定的。神童苏福八岁赋诗,14岁殿试被朱元璋赏识而名满天下,还给世人留下了《独脚联》《三十夜月诗》《秋风辞》等名篇作品,因为独脚联仄平镶嵌独特,又与神泉奇景巧妙结合,所抒发的情怀境界也相当高远,因此几百年来难觅可对之句,成为不折不扣的独脚联。神童苏福独脚联诉说着神泉深厚的泉水文化,索引出神泉镇因水而生、因水而兴的城镇记忆。

      岁月无声,却借流水之形,将山河细细雕琢。神泉镇历史悠久,文化底蕴深厚,有“蜃楼海市、海角甘泉、烟墩望海、玉笏朝天、文笔高标、晚霞归帆、书院青松、古井通海”八景。作为全国仅有三处地方之一的海市蜃楼常出现于神泉港西南海面,时间多在春夏之交,天将大雨前夕;而海角甘泉作为神泉镇的“镇镇之宝”,作为神泉人民赖以生存的“生命之源”,也曾泉出地底,腾涌翻花。令人遗憾的是,还没有等我们仔细感悟甘泉的奥妙,这历经风雨的古泉,正在被人们渐渐淡忘、被冷落。

    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,时代的脚步永不停歇。随着现代化社会的发展,至自来水直达入户的20世纪80年代,神泉镇居民已然不再需要依靠每天到甘泉排队挑水食用,海角甘泉也在时间的流转中被铁栏围起,逐渐退出历史舞台。

    如今的海角甘泉看不到喷涌泉眼和妙姿,再也没有往日涓涓的声势,泉水“有气无力”被风吹而荡漾着;平静的泉水面上散落着几片枯黄的树叶,几条小鱼在泉水中悠然游动;而今泉水仅存的价值便是每天早晨被附近居民用以浣衣,空留下人们对海角甘泉甘甜古泉的怀念之情,也让人叹息世事无常。

    “万物有所生,而独知守其根”。每一个地方的历史文脉都是它的精神之根,就此溯源而上,是后辈对于前人的致敬,更在于对未来的传承。时间不语,却能忠实地记录着一切。凡是过去,皆为序章,如何保护名胜古迹?如何传承历史文化?如何让过去灿烂的文脉延续至今,并以更让现代人接受的方式打开,使其成为乡村振兴的新亮点,这不啻是我们所急需的破题。

    古往今来,有泉的城市是灵动的。海角甘泉之于神泉文化,是富有特色的城镇符号;海角甘泉之于神泉生态,是沁人心脾的自然基因;海角甘泉之于神泉儿女,是念念不忘的美丽乡愁。当下,乡村振兴工作正在全国各地蓬勃开展,惠来县乡村振兴工作大力推进,美丽乡村建设日新月异,而且正积极开展加强文化遗产保护活化活动,力求挖掘惠来县500年精神文化内涵,保护历史遗迹与历史风貌,因地制宜打造新时代活力古城、文化古城、历史古城,彰显惠来古城现代活力、文化魅力、历史底蕴。

 

文章、图片来源:和畅惠来 

收藏 推荐 打印 【字体: 】【 关闭
Powered by iwms 5.4